在高質量發展成為行業發展關鍵詞的同時,垃圾分類也為焚燒發電帶來了一些新的風向:濕垃圾比重提升、熱值提升、效益提升。而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由跑馬圈地轉向提質增效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下一階段將趨向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精益生產”新階段。
歷經30余年蹣跚起步后,生活垃圾分類終于站在了聚光燈下。
在目前,垃圾分類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減量。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最新要求,到2020年底,包括廣州、深圳在內的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19年,上述城市計劃投入超過200億元繼續用于加快推進處理設施建設,以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需求。垃圾分類后,后端處置能力能否跟得上一直是業界關心的問題。
作為國內生活垃圾主流的處理方式,焚燒發電也是環保為數不多的全生命周期成熟、集聚規模效益的板塊之一。實際上,“吃不完”的垃圾是垃圾焚燒廠不管垃圾分類還是不分類,都能從容面對的原因之一。根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4年前提供的數據,我國人均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440千克,并以每年8%—10%的速度與增長。由此推動著垃圾焚燒發電產業,成為當前眾多的環保企業爭相布局的產業利潤增長點。
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年產量為39889億噸左右,并以大約每年7.5%—8.4%的速度遞增。與此同時,垃圾焚燒發電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垃圾填埋帶來的占用土地、影響生態環境等問題,同時還能提供清潔能源。短期內,入場垃圾量不會下滑已成為當前業界共識。垃圾焚燒發電可起到減量(減少垃圾處理量)、減排(減少污染排放量)、提質(改善燃燒工況)、提效(提高發電效率)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