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業高速發展的同時,餐廚垃圾也迅速增長。若保守假設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接近3.95億噸/年,同時假設廚余垃圾占生活垃圾比重接近半壁江山,則我國廚余垃圾產生量將達到54.2萬噸/日。以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基準,到“十三五”末期,我國餐廚垃圾將突破12000萬噸。
結束慢跑喜提“沖刺期”
過去5年時間里,100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相繼涌現,發改委為此投資金額達20多億元。
《“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力爭新增餐廚垃圾處理能力40000噸/日,城市基本建立餐廚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地方層面,全國有300多個地方出臺了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對適用范圍、責任主體、收運和處置要求、違規行為處罰等內容作了相關規定。不少省市還將處理餐廚垃圾列入年終考核。
即便如此,據國內權威機構調研發現,現有餐飲垃圾處理產能僅為約2.45萬噸/日,處理率不足10%。遠未達到“十三五”規劃的要求。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或與餐廚垃圾處理現存的五大發展難題息息相關,具體如下圖所示:
基于此,餐廚垃圾處理市場仍將被視作“十三五”期間的重要任務之一。與“十二五”期間3萬噸/日的規劃處理能力相比,未來5年處理能力將成倍增長。截至2018年11月底,根據中國環聯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共計有44個新增項目處在前期階段。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建、在建、籌建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50t/d以上)超過115座,總計處理能力接近20000噸/日。
技術路徑AB面
從垃圾“四分法”來看,相較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統一送至填埋或焚燒而言,兼具含水率高、有機質占比高、含鹽量高、易生化降解等特質的餐廚垃圾則對終端處理技術與對應產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選擇適宜處理技術路線,又要有嚴格管理控制。其中,是否實行餐廚垃圾收運處置分離的關鍵點在于收運環節的難易程度。
而分類標準不一,也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餐廚垃圾“九龍治水”難題。各地的餐廚垃圾管理辦法主要適用于狹義的餐廚垃圾,即餐飲垃圾和廢油脂,而廚余垃圾屬于生活垃圾范疇。就餐廚垃圾成分來看,餐飲業和學校食堂以餐后的餐飲垃圾為主(飯后剩余),而居民家庭則以餐前的廚余垃圾為主(一般是指食品加工時產生的菜葉及果皮)。
另據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張益指出,迄今我國已基本形成以厭氧消化為主、好氧制肥為輔、飼料化和昆蟲法等為補充的餐廚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路線。如上圖所示,以厭氧消化為核心的主流工藝幾近覆蓋餐廚垃圾處理,頗具“王者”意味。但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這一路徑也有各自明顯的短板。因而在技術瓶頸面前,多種處理技術聯合應用成為新思路。
曙光乍現 開啟變革窗口期
可見,餐廚垃圾處理市場仍將是“十三五”期間固廢產業鏈的重要任務之一。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以“政府主導 + 企業運營”的基本模式為主的餐廚垃圾處理市場或將在未來幾年加速釋放。而市場投資者也瞄準這一商機,大膽試水涉足。其中北控、光大、首創等大型國企及上市企業也通過收購、并購等手段強勢介入餐廚垃圾處理市場。
餐廚垃圾背后,其實是一個體量巨大的環保產業市場。從補貼情況來看,行業報告顯示,餐廚垃圾收運處理的補貼最高可以達到每噸210元。在政策補貼的基礎上,日處理規模至少要達到130噸,甚至150噸以上,才能擠出利潤空間。具體如下圖所示:
而從投資規模來看,未來1年內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約2508億元,其中餐廚垃圾專項工程投資為184.1億元。包括收運體系與監管體系建設、處理設備、處理工程項目、營運市場等在內的餐廚垃圾處理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200億。
業界普遍預測,2020年餐廚垃圾行業必然出現重新洗牌的局面。而目前,餐廚垃圾行業仍處于“黎明前”的無序競爭狀態。具體表現為:從業企業數量不多,且競爭格局較為分散,單個企業處置規模相對較小,尚未有企業一騎絕塵。按業內人士分析稱:技術保障、資金支撐、政策資源三者,將是決定餐廚垃圾處理企業未來發展的“三駕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