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來源的雙重加持,來勢兇猛下的垃圾分類生意經仍舊難念
時間:2019-08-06 13:38:36 來源: 作者:
多樣商業模式創新與多元利潤來源的雙重加持,來勢兇猛下的垃圾分類生意經仍舊難念。一方面,大部分城市還只能做到在投放環節配備分類收集的設施,而在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置的環節,設施配備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后合”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另一方面,盡管坐擁動輒數億元利潤空間,多數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項目或企業都在虧錢。
僅就前端而言,這一處于萌芽狀態的板塊,至今還沒有較好模式和大公司出現。早在2014年,伴隨O2O的興起,資本的追捧,互聯網也趁勢進入回收廢品行業。但讓企業頭痛的是,回收的垃圾并不值錢,卻要面臨高額的成本。一些互聯網公司自建運輸體系及分揀中心,扣除人力和運輸成本后,毛利遠低于傳統做廢品回收的散戶。
誠如020垃圾回收企業,基本需要先投300萬占住一個打包站來收廢品,且價格必須比傳統模式更高。不同于整合線下收廢品的散戶的做法,再生活則是自建了一支全職的回收隊伍。與此同時,人才和技術仍是垃圾分類領域的短板,尤其是危廢垃圾的細分領域專業人才嚴重不足??赡芤坏┬星樯?,資金就難以回籠,如果公司正好融不到資就會陷入危機。
垃圾分類作為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精細化管理命題,當前話題更多只是聚焦于居民小區場景。一位行業內人士指出,市場尚未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投資的前景難以判斷。選擇做廢鐵、廢塑料處理的“后端”公司多,“前端”做回收的公司并不多,“回收市場還很散亂,沒有形成規模”。“只有收上來的多、賣的多、毛利高,才能覆蓋成本。”業界資深人士透露,這是迄今回收行業里“跑得”比較好的模式。
此外,部分企業寄希望于“流量變現”,未來能不能走通也是未知數。目前僅有峰瑞資本、達晨創投、光大金控等少數投資機構在該賽道有所布局。“盡管獲得資本支持,但項目最終能否真正有盈利還有待市場驗證。”業內認為,只有把分類回收箱設置在有大量居民的小區、回收點離居民家距離不遠、垃圾回收價格合理等都考慮到的情況下,回收物量小的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
“后面到底是什么樣子,沒有人知道。但這個市場足夠大。”正如峰瑞資本副總裁馬睿所言,“垃圾分類是不是風口還不確定,要看是否會有新的商業模式。”換言之,誰能夠抓住抓牢更多用戶手里的垃圾,誰就能夠獲得更大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