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垃圾分類持續推進,一方面垃圾焚燒廠在環保排放控制方面的壓力會降低,另一方面再生能源轉換率會進一步提升。誠如“干濕分離”將濕垃圾從原本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干濕混合生活垃圾中分離,可以在降低垃圾含水率的同時提高入爐垃圾的熱值。其次濕垃圾的分離也會使得垃圾入場量和入爐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即創造價值的垃圾總量呈現下降趨勢(量減)。
而垃圾熱值提高后垃圾含水率得到有效控制,垃圾焚燒的成本能夠有效降低,這將進一步提升焚燒在整個垃圾處理中的比重。在這種熱值增與量減的對沖中,垃圾焚燒發電企業需要及時調整,以適應新的垃圾分類政策。“垃圾分類對垃圾發電量不會有什么影響,只會讓發電更穩”。光大證券環保團隊認為,若以0.4元/度上網電價計,項目盈利將提升15-20元/噸;控制二噁英排放,分類后降幅可達80%。
在國家補貼政策等支持下,垃圾焚燒發電成為當前環保產業中“十分賺錢”的產業類目。垃圾焚燒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垃圾處理費,另一個是通過余熱發電產生的能源費用。每噸入廠生活垃圾折算上網電量暫定為280千瓦時,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桿電價每千瓦時0.65元,其余上網電量執行當地同類燃煤發電機組上網電價。
這就需要一方面要改變鍋爐配風等燃燒調整方式,另一方面還要與鍋爐生產廠家聯系,對如何增加鍋爐受熱面進行相應的技術改造。以其他垃圾焚燒發電處理流程計算,每噸收運費用平均約70元、焚燒發電補貼平均約45元。若國補退坡,內部收益率減少幅度將達到2.35個pct,但地方政府會提升垃圾處理服務費以保證項目的穩定運營。此外,發電廠還有電能輸出產生的收入。
按照“到2020年我國固體垃圾焚燒處理率將達到50%”的政策要求,也正為相關企業創造更多機會。業界分析普遍預測,“十三五”后,垃圾焚燒項目將繼續維持年均30座以上的增量,垃圾焚燒發電市場運營收入每年超過498億元。相對應地,年均新增項目投資規模也將達到18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