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解決融資問題。”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或許背靠大樹好乘涼。眾所周知,在環保行業里,國企的背景象征著能帶來大量訂單和大量資金的補充。民營企業占比超過九成,工程類項目大多需要墊資,而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比國企高出至少5%。此外這部分企業相對容易培養出外部化專業運營的業務模式,使國家倡導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夠落地。
另一個原因是,“國資能夠給企業帶來一些資源。”對于一部分民營環保公司而言,國企就是“有錢任性”的土豪,如果能交上朋友,那簡直就是如虎添翼。而大型環保企業聯手國資,可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約化發展,將會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業集團,成為環保市場的主力軍。也正是在資金高壓下,北控水務、啟迪桑德、碧水源等企業紛紛與國資企業聯姻。
“聯姻”意味著什么?
在新一輪的資源配置后,市場是否會向著集約高效更進一步呢?民企擁抱“國資”,有望同時具有民企及國企的屬性,二者或將協同互補,成為未來有力的競爭力。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補的是拿單長板顯著的情況下,研發能力、運營能力、甚至融資能力的不足。而面對工業領域的碎片化的市場,民營企業在技術升級方面一直有著明顯優勢。
但在監管趨嚴、標準提高、督查繼續進行的情況下,對于實際經驗相對不足的新生代國企來說,也有著不小挑戰。公開資料顯示,企業數量占比約10.58%的較大規模環保中堅力量,其環保業務營業收入占比遠超78.58%,營業利潤占比超過88.74%。如何憑借產業研發優勢、在技術方面取得實質突破,并進而實現環保產業集群式發展,將成為這些跨界者的新命題。
2019年上半年,環保行業營收略有改善,但板塊持倉仍處低位。國內權威券商研報顯示,在過去半年里環保上市企業平均增速較2018年同期下降幅度接近0.4%,但固廢處理類、水處理工程運營類企業漲幅明顯。而在環保在線小編梳理環保工程企業的財務數據后發現,運營類企業的凈資產收益較工程高出8.25%左右。
加之近年來國家的治污攻堅目標越發明顯,如長江生態保護區、京津冀大氣治理等。根據“十三五”規劃,未來5年內環保產值預測達到12萬億元。經過上半年的資金準備和與國企的磨合后,下半年的環保產業大概率進入建設期。伴隨著生態環保督察的升級,PPP項目的需求仍在,只是“誰都能干”的時期已經結束,在技術、運維等方面提升能力將是趨勢。一個業界普遍的觀點是,“重建設輕運營”必然向“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運營”轉變。